如果告诉你,有人缴费15年,退休后养老金却能拿到近2000块,你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天方夜谭?但这种事在江苏南京还真就发生了!更有意思的是,这位主人公的个人账户里只有2万多块,比许多缴费同年限的人少得多,却能稳稳拿到比别人多几百块的退休金。到底是怎么回事?是漏洞还是有啥“隐藏规则”?
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南京的男性,生于1961年11月。在2025年8月,他正式退休,时年62岁又9个月。这位大叔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81年9月,但他的社保缴费时长却只有15年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在这15年的缴费中,他的个人账户累计金额仅为21592元,这在江苏算是相当低的水平了。
然而,这么低的个人账户金额却换来了1947.9元的月养老金,其中包括基础养老金、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最令人好奇的过渡性养老金部分。尤其是过渡性养老金达到了722.72元,占总养老金的近37%。一般来说,缴费15年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大多在1500元左右,但这位大叔却轻松突破了这个“天花板”。
话说回来,他的养老金有些“超常规”了,原因也不复杂。核心就在于他1981年就参加了工作,并且在1996年之前的“视同缴费年限”占了大头。所谓视同缴费年限,就是指在社保制度建立之前,职工的实际工作年限被视为正常缴费的时间。
但更耐人寻味的是,这位大叔实缴的年限并不长,仅4年10个月,缴费指数也并不高。这似乎让人不禁联想,这种特殊情况还能不能“复制”?
一、年限虽短,视同缴费撑场面
如果单看这位大叔15年的缴费年限,确实很普通,但他的“秘密武器”在于视同缴费年限长达10年2个月。视同缴费年限的本质,是对1996年之前没有缴费记录的职工的一种补偿,用以弥补历史欠账。在江苏省,1992年才开始引入缴费基数的概念,而1996年才全面推广社保改革。
这位大叔正是因为1981年就已工作,所以1996年之前的10年都被纳入了视同缴费年限。虽然视同缴费年限不涉及实际缴费,但它却能直接影响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。换句话说,这10年的视同缴费年限不仅帮他“拉高”了养老金,还让他在退休时比别人多了一分底气。
二、过渡性养老金,成就最大赢家
过渡性养老金的存在,让这位大叔成为这场“养老金游戏”中的赢家。所谓过渡性养老金,是为了解决1996年改革前后养老金制度衔接问题而设置的。对于那些在改革前参加工作、但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老人来说,这是一种补偿措施。
具体到这位大叔,他的过渡性养老金指数被定为1。这说明他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,可能没有实际缴费,或者缴费指数低于1。而在江苏省,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直接与视同缴费年限挂钩,指数为1意味着这部分年限贡献了最大的养老金额度。
722.72元的过渡性养老金,几乎占他总养老金的37%。这不仅让人感叹,改革前的这一段工作经历,居然能在几十年后成为养老金的重要来源。
三、缴费年限少,个人账户金额低
与过渡性养老金的“高光表现”相比,这位大叔的个人账户显得有些寒酸。21592元的个人账户金额,折算到个人账户养老金上,仅能贡献184.55元/月。
从数据上看,他的实际缴费年限仅有4年10个月,而且缴费指数并不高,这说明他的缴费基数可能偏低。换句话说,他在这段时间的社保缴费额度不算高,导致了个人账户金额并不突出。但由于退休时间较晚,养老金的计发月数降低(2025年规定为117个月)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“缓解”了个人账户金额少的问题。
四、晚退休,计发月数带来的影响
这位大叔的退休年龄是62岁又9个月,虽然尚未满63岁,但依照2024年的政策,他的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17个月。这里有个小细节需要注意,2025年的计发月数规则已经调整为按具体年龄精确计算,但他仍然适用2024年的整数年龄规则,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“意外之喜”。
换句话说,如果他再晚几个月退休,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可能会略有变化,进而影响到总养老金水平。
五、2026年调整,未来还会涨
最后一个值得提及的因素是,2026年江苏省计划将过渡性养老金的补贴比例调整到100%。这意味着,这位大叔的过渡性养老金部分还会进一步增加。而对于已退休人员来说,这无疑是一种额外的“红利”。
更直白一点说,虽然他现在的养老金已经接近2000元,但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。对于像他这样视同缴费年限较长的人来说,这种调整显然是个好消息。
有人说,1981年参加工作的那一批人,虽然赶上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期,但他们在养老金制度上的“优待”却是后来人难以企及的。这位江苏大叔的案例,或许就像一面镜子,既反映了历史的遗产,也揭示了现实的差距。
- 上一篇:法拉利携双车亮相!巴塞罗那站前瞻
- 下一篇:广东100多个暴雨预警生效中
